清代绿釉小花瓶值钱吗?
清代绿釉小花瓶价值不菲。
绿釉是低温绿彩釉,俗称“绿古”,始于元代,有孔雀绿和茄叶绿两种。孔雀绿釉高温烧成,釉面光亮,主要装饰在高温铜红釉器物的口、足部位,永乐、宣德时期的“宝相花烛台”,即以通体施孔雀绿釉装饰。茄叶绿釉主要装饰在低温釉陶器上,釉色暗绿,釉面光润明亮,与茄叶颜色完全一样。其制作方法,是在未烧结的素坯上施釉,再入窑烧成,以釉代替釉化妆土。
茄叶绿釉的成型方法,一般先在盘、碟类器物的底部做成馒头状内衬,再将绿釉盖住内衬,用手按压,使器底呈半球状,釉料被挤压成波浪纹,称为“垫釉拍鼓”,造型独特。茄叶绿釉瓷大多粗制滥造,与同朝代、同品类的青花瓷相比相形见绌。
绿釉的制作流程:
绿釉瓷器采用“石灰釉”。这种釉以高岭土加釉灰配制而成。釉灰,是我国南方民间釉工根据自然釉形成的科学原理,把当地特产的石灰石研碎后当作碱性溶剂制釉。高岭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,含有3%的高铁,只要在釉中加入2%—8%的铁,就能烧成黄绿色的釉。所以,民间绿釉也被叫做“铁釉” 或“铁锈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