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瓷器为什么印明朝的款?
现在有一种说法是,明朝的瓷器比较出名,所以清朝在制造瓷器的时候仿制明朝款识,来博得一个好价钱。虽然目前没有确切出土的文献证明清朝仿写明朝款识的原因,但从情理上来说,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很大漏洞。清朝在推翻明朝统治后,文化上对明朝进行了全方位颠覆,不仅在文字上,清朝的皇帝、后妃、宗室和亲王都不能与明朝同名,甚至明朝的历法、度量衡体系也都一并被推翻。在这种背景下,清朝以仿写明朝款识来获利的说法显然不合理。
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入关后,社会经济遭到破坏,无力制作新的印章,只得沿用明朝旧印。因此,在康熙早期的官窑瓷器上仍可见到大明某某年制款,称为寄托款。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逐步恢复,官方窑厂制作了本朝的款识印章,康熙款识瓷器才逐渐增多。这种说法有一定根据,但又很难自圆其说。清朝虽然是在明朝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,社会经济也受到了重创,但作为封建王朝,其御用窑厂的烧造资金是不成问题的,不可能拿仿制款识来搪塞。
实际上,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,寄托款实际上是清代“尚友古人”哲学思想的体现,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诸帝,内敛深沉。康熙帝推崇“尚友”哲学,喜欢结交古人。他所提倡的“尚友”是上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等先圣先王,效法古人的德行,以达到亲其亲、爱其人的境界,实现其治国安邦的抱负。尚友哲学的内核,是封建君王崇德报功的思想。清康、雍、乾等皇帝,对三代和秦汉,特别是对盛唐、两宋王朝,甚至对前代的那些具有文治武功、功勋卓著之士,都仰慕不已,其作品也模仿不断。清朝沿用明朝款识实际上是继承了明朝的遗产,是尚友精神在制瓷业的投射和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