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书法写意?
在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要确定“写意”的定义是什么? 《辞海》对写意的解释为 “指画,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技法。以毛笔蘸墨,通过挥洒涂抹,不拘形貌,表现出物体的意态神韵。始于唐,盛行于五代和宋代。画史上有关写意的论述颇多。唐代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论顾陆张吴用笔》:‘古今画家,多能图真,不能写意;今观荆关之迹,皆得意焉’。宋沈括《梦溪笔谈·书画》:‘扬雄所谓‘意不称物,文不逮意’,此之谓也。’” 根据这个定义来看,所谓的写意,就是“不拘泥外形的描绘,而着重抒发作者的意向与感受的绘画”,它在中国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,历来受到文人大家的重视。那么书法是否也属于中国画呢? 如果将中国的艺术划分为书法、国画、篆刻、戏曲等几个门类的话,那书法就应当是属于国画的范畴了(其实现在有很多非专业的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应分成文学、美术两大类)。这样看来,书法中当然也是存在着写意这一概念的了。而且从字面上看,“书”和“画”都是同一个字部首,只不过一个是横折钩,一个是一撇折而已,所以它们之间应该是有着相通之处的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人们又常常把书法称为“艺中之艺”而不是“画中之艺”呢?难道书法就不属于美术范畴了吗? 我觉得要回答这两个问题,首先就要搞清楚,什么是书法中的写意?
一、传统上对写意的理解 要找到书法中对“写意”一词的使用,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传统意义上是怎么来解读它的含义的。 明赵宦光编撰的《寒山帚话》中写道:“昔人评书曰:意在笔前,字居心后;意在笔先,如人之言谋定而后动,其取势落笔,自无迟重凝滞之病。古人善书者多如此,余所见唐人楷书,惟欧阳率更八四公一帖,实得此法。” 在清包世臣著的《艺舟双楫》里也有类似的说法:“学书有四疾——有因有意而不得,是痴病……有作意而不得,是狂病……” 从这两段文字里可以看出,传统的观念里,书法中的“写意”应该指的是“下笔之前胸有成竹”“落笔时一气呵成”“注重运笔的节奏感及行笔的速度”等等这些方面的东西了。也就是说这种意义上的“写意”并不强调对物象的描摹和对客观事物的表现,而是更注重书写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。 所以我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,如果仅仅追求线条流畅,结构匀称,章法整齐的话,那只能算是“技”的水平了,而不能称之为“艺”的境界。只有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笔下,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传达给观赏者的时候,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有成为艺术的潜力。
二、当代人对写意的理解 再看看现代一些书法界人士对“写意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吧! 张旭光在他的文章《关于写意的思考》里说:“写意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气质之一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文化系统,其中既有对自然的崇拜,也有对理性的崇尚;既讲求入世情怀,又推崇出世思想;既有功利主义倾向,又有超越性追求……所有这些,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质——“和合”。 而作为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,正是建立在这个“和合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 因此,我们学习中国传统艺术,尤其是书法艺术,就一定要学会用“合”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,不要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形式或方法之中。只有这样,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,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。 总结起来说,传统上所说的“写意”是指“下笔之前的构思和布局以及下笔时的节奏感和速度感”——它是“形而上者”,侧重于对书写者审美能力的培养;而当代人所理解的“写意”则是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于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——这是“形而下者”,需要大量的实践去磨练和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