砭石有收藏价值吗?
对于收藏品的价值评判,一般有两个维度:艺术价值和物质价值。 艺术价值容易理解,但是物质价值的评判标准就有些模糊了。我在这里想说的是,对一件物品的价值判断,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是否有使用功能,而是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,比如时代背景、制作工艺等。
现在回到正题上来,关于砭石的收藏价值,我想应该是值得肯定的。 因为: (一)、“以物载道”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什么是“以物载道”呢? “以物载道”其实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概念,在《周易·系辞下》中有记载:“易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文,以动者崇其德,以制器者乐其用,以立成者明其道。” 在儒家看来,任何一件物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总是与人、与道联系在一起的;而且器物也不是简单的实用工具,它承载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“万物一体”的哲学思考。所以,一个真正的贤者,应该像孔子那样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,应该像陶潜那样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(《移居二首》);也应该像王羲之那样“取笔作书,手不释卷”——手中所执之物,既是实用器具,也是胸中块垒的发泄渠道。
无论是作为治病保健的砭石还是作为雕刻艺术的砭石,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——它们既体现了先人的聪明才智,也蕴藏着祖先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期待。 因此说,把富有文化意义的砭石收藏起来,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。
(二)、“以石养医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实,我们的先民是很早就认识到石材的医疗作用的了。在距今7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针上,发现有紫石英粉末,据考证该粉末可能用来制作药引,而紫石英则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矿物药。在江苏邳州出士的新石器时代玉璧,被认为是最早的“中医针灸器械”。 到了商周时期,人们已经广泛使用了具有医疗作用的宝石和玉石。1956年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周国墓中发现一块碧玉,经化验含有氧化锌、铜、锰等微量元素,被鉴定为含锌生石膏粉。在陕西眉县金渠镇杨家村西周古墓中也发现大量朱砂和水晶,专家论证这是用于制作丸药的材料。
从商周至汉唐,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,人们对岩石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除了利用天然矿石外,还出现了人工冶炼的矿物药物。至迟在汉代,已经有用银、铜等金属冶炼成具有特定性质的矿物药了。
东汉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就有关于运用矿物药治疗疾病的记载。唐代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中,也有专门论述采集矿物药的方法。宋代苏颂编撰的《本草图经》中,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铜青、锌丹、砒黄、雄黄等矿石类药物的特性。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,收录矿物药达235种之多,并进行了详细的药理研究。 “以石养生”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历史,砭石作为药用矿物之一而被历代医学文献广为收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