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代酱釉罐价值怎么样?
北宋酱釉罐,圆唇,直口,短颈,溜肩弧腹,扁矮圈足。通体施酱釉,施釉不及底,釉面肥厚,温润如玉,釉面开片,自然天成,圈足露胎处黑褐色,胎质较为细腻。其形制规矩大方,朴素无华,素雅浑朴,颇具宋人风骨,彰显了宋代文人之风致雅韵的魅力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,在陶瓷史上更是百花齐放,各个窑口各具特色,宋代的红釉瓷器以当阳峪窑、耀州窑、吉州窑生产较为多见。
酱釉为黑釉的一个品种,始于宋代,流行于元、明两代。釉料是在普通釉料中加人适量的金属氧化铁,使釉汁中铁份浓度增至4.5%以上,从而使釉面呈色酱褐而得名。酱釉瓷是用氧化铁含量约为10%的酱色釉料施于坯体而烧成的。一般来说,以相同条件烧成,酱色釉的温度比黑釉低,因而颜色浅于黑釉。酱釉瓷在北宋时期就已创烧,主要是在河南北方瓷区烧制。所制酱釉器主要有罐、三足炉、杯枕、注子、注碗等生活用具,也有少量玩具。
明代酱釉多用作低温彩釉的底色,即所谓“酱口”、“酱口包银”,或在黄、绿、红等高温色釉瓷外罩一层酱釉。其生产以明代初期景德镇窑制品为佳,色泽深沉而不艳俗,通体施釉,纹饰洗练。如明代永乐时期的黄釉弦纹棱口碗、黄釉绿彩牺耳足洗等即是其典型器。明清时期以景德镇窑制品为主。其主要器物除碗、盘外,还有高足杯、三足炉、卧足碗、梨壶等。
其工艺或在高温烧成的青白瓷上施釉再入窑以低温第二次烧成。或先在未烧结的素烧坯上施酱色釉,再入窑一次烧成。或采用二次烧成法取得效果。由于时代、工艺和胎釉原料的改变,酱釉色略有变化,明代釉面光亮,而清以后釉面呈失透状,色泽也趋于深暗。
酱釉器以其古朴庄重的色调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独树一帜。从宋代至明清各代,一直是人们喜爱的品种,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亦随着时代而各有特色。酱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,南方则少见。酱釉釉色深沉,古朴大方,给人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,是一件较为难得的藏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