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过邮票信封有收藏价值吗?
从邮史角度看,使用过的新邮票信,具有无可比拟的文物价值。 我国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发行的“大龙”邮票。这种由清政府委派洋人设计、印制并采用英文书写地址的挂号信件,虽然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沧桑,存世量极少,但仍有部分流传到现在。这些信件上所贴的“大龙”全套新票,无论是作为邮政历史上的珍贵文物,还是作为珍品级的集邮资料,都足以引起收藏者的浓厚兴趣和关注。 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邮政会议所通过的《组织程序》中,明确规定了邮政通信工作必须做到“准确、迅速、安全、方便”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,除了要求职工树立为“人民服务”的宗旨外,技术上的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。 为此,从清末民初开始,邮政部门相继采用自动化设备、施行标准化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。如上海等地出现的第一代自动剪票机(也称切纸机),就是用来处理盖销邮票的专用机器。而第一代自动汇兑机的出现,则实现了无纸化银行的首批应用,从而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。 随着新技术在邮政领域的广泛运用,旧式的手工操作被淘汰或逐渐被改良。在近几十年诞生的各类信函、明信片等邮品当中,几乎找不到用过的旧邮票的影子;而那些含有使用过的旧邮票的邮品,其文物价值也大打折扣。 当然,凡事总有例外。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由于邮票的设计和色彩受到极大限制,导致出现了一批诸如“红卫兵”、“工农兵”等十分具有时代特色的邮票。这些邮票在当时都是盖销后使用的,因此保存较为完整,印有这些邮票的实物邮品也随之大量涌现。